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关于2019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想路与走路”的审题立意分析及重写问题反馈  

2017-04-26 09:41:06|  分类: 高中作文心得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2019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想路与走路”的审题立意分析

金山中学    戴文开

原题:“有人说:许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最终难以有所成就。”

这是我们这届高一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材料型”议论文作文题(之前已接触过较简单的“话题型”,如谈“坚持”,以及较难的“现象型”,如谈对“霍金也‘网红’”一事的看法),这类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难度适中,如能把握准确,写出一篇有板有眼的议论文是不成问题的。但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次不少学生虽“心知其意”,而落笔时则心虚茫然,不得其法,故而最后所呈现的触之其表,未入其理的文章,甚至偏题的文章,不在少数。

其实,仔细观察这种“材料型”作文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内容上多“形象化”的表述——“想想千条路”、“走老路”。那末,是不是那些人大晚上不睡觉,真的在想如何走遍万水千山,而大白天真的走在那条去往学校或工作单位的路上呢?显然,这里的“想路”和“走路”并非实指,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完成的是审题过程中的“去形象化”,使之归回到其真实本意上来——“想”是“思考”的意思,与之相对的“走”,则是“行动”。那末,材料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大抵就变成了“许多人一直在思考各种做事的方法,而事实上行动起来还是一成不变地按原来的方法做事,最终难以有所成就”。在完成“去形象化”之后,我们便可以完成第二步“立意”了——“我们应把所思考的转化为行动去做,这样容易有所成就。”如此一来,写作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成文,便有的放矢,不成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作文题在写作时,首段必须援引材料(至于开篇是否要有一定的“引入”,则见仁见智了),而后应把如上例中的“去形象化”的分析过程以及得出的论点一步步写清楚,写完整,不能仅仅放在脑海里完成,否则,材料与论点之间架空,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此外,论点的表述应是正面的,如本文不该写成是“我们不能流于空想,不去落实,否则难以成功”;还有,材料中说这种不正确的情况“最终难以有所成就”,而在我们正面表述论点时,措辞不能“绝对化”,不能说“这样就会有所成就”或者“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应留有余地,以保持论点的客观性。

关于2019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想路与走路”的审题立意分析 - 水流影在 - 开开的博客

 

关于2019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想路与走路”的重写问题反馈

 

1、偏题。如:很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因而没有成就。路是方法、思想,为甚么这些人只想不做呢?不做出改变创新呢?因为他们没有作出改变的条件,帮助、信心与勇气。

分析:根据之前讲评,已经明确了主题应围绕“付诸行动”来写,上例错在把主题放在“由想到做”的过程之上,继而又把这个过程理解成“改变”,最后论点便成了“作出改变”。细想“付诸行动”与“作出改变”,两者能等同起来么?

 

2、局部偏题。如:有人说:许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最终难以有所成就。想与走,千条路与老路,也许正是我们与成功人士的区别,要结合行动与创新,才能走向更光明的人生之路。

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创新是建立在行动之上的,没有行动何谈创新,不也就是空想么?而上例错把两者变成了并列结构,而之后的分论点也自然分成了谈“行动”与“创新”两部分,后者属于局部偏题。

 

3、材料到观点之间缺少实质性分析。同举上例。

分析:“想与走,千条路与老路,也许正是我们与成功人士的区别”,完全没有提到“想与走,千条路与老路”到底指甚么,那末请问之后的“要结合行动与创新”的观点又是从何而来?

 

4、论点不清,没有“去形象化”。

分析:一些同学的论点定为“我们要走上一条新的道路”,看上去好像在理,可实质上,这句话仍是与材料相同的“形象化”的表述,是含混不清的。因此,写好论点之后,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否则,难保分论点依旧走“形象化”之路。

 

5、全文没有分论点,以事例充当分论点。全文仅是围绕“拥有将想法付之于行动的魄力,才可能有所成就”的观点详细分析了三个事例。

分析:虽然这种情况并非大的差误,不过文章没有对论点做进一步的挖掘,缺乏思想性,写得再好也只是平平之作。

 

6、少“最后第二段”的思辨。

分析:我们已经说过,任何一个观点即便正确,亦不能把话说满——我们自问一句,难道“走老路”的人一定不能成功么?材料中“最终难以有所成就”的“难以”二字,已经告诉我们这种人也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是较为困难。所以,应将这种特殊情况写在“最后第二段”(能用简洁的语言举一例更佳),使文章锦上添花,更显理性客观。此外,也可以写“若想法有误,付诸行动便难以成功”等等,在此不多赘述。

 

7、其他问题举隅。如:首段“(导入)+引材料+分析+论点”写得过长,有许多啰嗦的话语;不引题目所给材料,或改编材料不当;三个分论点不在同一层面上,或存在交集(如付诸行动需要“坚持”和需要“顽强的意志”),以及前后顺序安排不当(如把“付诸行动需要有正确目标”放在最后谈);缺少典型事例或事例太长,缺少针对性;对典型事例分析不足;措辞过于绝对,等等。

分析: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此处不做详解,但这不意味着是小事一桩,有一处问题就应解决一处,否则都会损害文章质量。

 

  评论这张
 
阅读(37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