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对于材料作文“不随精神”的分论点写作如何体现“内在逻辑性”的思考  

2017-11-08 13:06:56|  分类: 高中作文心得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对于材料作文“不随精神”的分论点写作如何体现“内在逻辑性”的思考

金山中学    戴文开

原题:熟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我们会发现有一种“不随”的精神。生活在当下的你,怎么看待这种“不随”的精神?

本题是金山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高二语文作文题。该题的命制植根于教材,体现了“学而为用”的语文观,切实地调动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同时,从众心理自古以来就一直占据着大多数人的内心,而像王安石这样自觉清醒之人,在“逆流”中坚持追求那条认定的正道,古今寥寥无几,这就使得展开“不随精神”的思考分析变得必要而有意义。总之,这是一道值得思辨的好题。可如何思辨,并有逻辑地说清、说好自己的看法,又使得这道好题在学生面前,成了一道难题。

这里想主要探讨一下分论点的拟定问题。当新高二学生对议论文写作基本“入格”之后,如何使各个环节精细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成了现阶段的训练重点——自然也是难点。在分论点的拟定方面,除了少部分学生还无法顺利地写出三个分论点之外(通常能较为顺利地写出两个,而到了要完成整个议论逻辑体系的第三个分论点时,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多数同学是处在能写“套路化”的分论点的阶段——这固然不至于写出“坏”作文来,可要去往“好”作文的方向,“套路化”写作却是一堵挡在面前的墙。比如以此题为例,学生围绕着“如何实现‘不随精神’”的角度,写了“不随精神”需要“勇气”、“智慧”、“行动”这三个方面。从逻辑上说,这些的确都是“不随精神”所需要的,且同时做到了三个分论点是在同一层面上,不存在议论范畴的交集,议论顺序也比较得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甚么不好,但问题在于也不见得出彩——原因便是绝大多数作文题,在写到“如何做”方面,都可以套用这种“需要”的写法,比如“做到坚持需要勇气、智慧、耐心”,“实现利他需要善心、无私精神,且应讲求方式方法”……显而易见,这种“百搭”而易写的分论点“套路”实质上没有一个确定的归属,因此显得平淡寡味。言下之意,接下来冲出“套路化”的写作,势在必行。

事实上,从这次作文阅卷反馈出来的情况也的确不太尽如人意。就“结构层次”角度而言,“条理清晰,层次感强的文章不多见,尤其少见有内在逻辑性的文章”成了阅卷老师的共识。反过来想想,如能达成老师要求的这一高度,则大抵离好文章很近了罢。可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怎样写才能在结构层次上体现出“内在逻辑性”呢?自己虽已教了十年作文,却也觉得要说清“内在逻辑性”是难的,因为它是阅读存有这种逻辑性文章的一种整体感受,是一种知觉,而非有一个明确“应该写甚么才符合”的框架。如果非要说上一种最寻常可见的,或许就是众所周知的“认知规律”了——“是何”、“为何”、“如何”。就好比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你要读懂它写的是甚么,然后再进一步,追溯作者为何会写下它(如背景、心态、意义等等),最后则是深入到写法的探讨之上——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是“读懂”了这篇文章。假设这三个环节中少了任意一环节,则逻辑就不完整了,比如,若是我们连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都弄不明白的话,“知人论世”和“写作手法”的研究即成空谈(另外两个环节的省略亦如是,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这便可以解释“内在逻辑性”实际上就表现为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从这条逻辑链中脱离,彼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末,像写“需要”之类的“套路化”的分论点能体现“内在逻辑性”吗?如“不随精神”真得只能依靠“勇气”、“智慧”、“行动”这三者才能实现吗?显然不是的,“勇气”、“智慧”、“行动”还可以替换成“眼光”、“判断”、“坚持”……这就意味着“需要”之类的“套路化”分论点的写法无法体现“内在逻辑性”,它所构成的三个分论点的逻辑结构是相对松散的,这也证明了之前说这样写“也不见得出彩”了。

那末,就这道“不随精神”的作文题来说,如何写出这种“内在逻辑性”呢?我以为,其中一条路就是按照之前所说的“认知规律”的逻辑继续推演下去,围绕这个核心关键词认真自问一番——要实现“不随精神”第一步应该如何做?这一步达成之后,那紧跟着下一步该如何是好?做到了前两者之后,还有甚么遗漏吗?只要保证这些问题是一个个环环相扣,那末对应的答案自然也会紧密相衔,要不体现这种“内在逻辑性”也难了罢。那末,接下来试着回答一下以上三个问题罢——第一步应该明确事实,认清客观情势;第二步则是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对“大流”的态度到底是对是错做好判断;一旦形成了自己“不随”的决定,那末第三步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并且坚定不移地守护、持之以恒践行这个“不随”的决定,这样下来才真正实现了“不随精神”。好了,再试着抽去其中一环罢——如没有明确事实,以何标准来判断“随大流”的对与错呢?如果不去判断,又何来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呢?如此想来,最后得到的,应是武断、固执作用下的错误决定,而离“不随精神”愈来愈远了罢。所以,不难发现,这三个分论点即存在“内在逻辑性”了。当然,“内在逻辑性”非只有“认知规律”一种,其丰富的内涵有待在学生于日常观察思考与写作练习中一一发掘出来。总之,不畏难,则难亦易矣。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因为对这种分论点“内在逻辑性”的体会与运用非朝夕之功,所以我们也不强求学生一下子就放下那些“套路化”的东西,可暂用之为一种“过渡”。但即便写这样“有数”的分论点,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套用”,而是应该尽力将“套路化”的形式消减,丰厚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使得原本“注定”不出彩的分论点,重新踏上去往出彩之路。如我班上一个同学拟定的三个分论点就可为借鉴:首先,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底蕴,使自我充满实力,这是实现“不随精神”的前提保证;其次,拥有敏锐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是实现“不随精神”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更需要一种能产生惊人勇气的强大内心,为实现“不随精神”提供源源动力。我想,能有这样充分的思考与表述,离呈现“内在逻辑性”的目标也不远了罢。

综上,要拟好三个分论点,其实与确定论点一样重要,它们是支撑整篇议论文的骨架。早早地重视,在“入格”后继续深入钻研,终有“出格”之惊艳蜕变。希望学生为此再接再厉,精进进取。

 对于材料作文“不随精神”的分论点写作如何体现“内在逻辑性”的思考 - 水流影在 - 开开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24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