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课本里的秘密——写给高三的你  

2016-03-15 15:34:01|  分类: 与学生的通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课本里的秘密——写给高三的你

(按:这封信原本是给一个姑娘的答复,其中的内容,于各位高三学子现阶段语文复习,想来还是有些微裨益的,故而略作修改,与同在高三奋进的你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谢谢。)

 

高三的你:

嗯,我想,当你念读起这封信的时候,或多或少是有些疲惫的罢。毕竟人在高三,身在紧张的复习之中,一切在所难免。不过,希望此时此刻,你能打起精神,因为我要告诉你一个“课本里的秘密”——希望你得知后,能在语文复习上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切实的行动,为高考增加一点成功的砝码罢。

说起来,这个秘密委实也不是我藏掖到现在才肯告诉你,而是大家听过许多遍,却少有人在意的四个字——

回归课本。

是的,离高考还剩八十几日的辰光里,对于语文学科的复习,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还是回归课本。从我的学生时代,到第三轮高三教学的当下,总感觉有不少同学以为高考语文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又不考课内篇目,太捉摸不定,只能看运气,或者说看各自的“天赋”(一般而言,想来女生会多一点罢)。他们觉得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学什么考什么,所以心里才会没有底。而事实上,问题在于这样想的同学,或许根本没有好好研究过历届高考卷,也没有对自己做过的高考模拟卷加以分析,更没有对于课本内容了如指掌。为了从客观上消除这些同学对语文学科的误解,大略许多年前,在高考题中就引入了较为瞩目的与课内挂钩的题型。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比如2009年的题目就极为鲜明——雷海宗的《专家与通人》的最末一题,要求从“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何以是通人;林斤澜的《春声和春声》的最末一题,则要求本文对比《故都的秋》写南北景象,以分析各自用意……虽然时间离的大略有些远了,不过,我们很可以见着命题者希望学生关注课本的良苦用心。虽然就最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上现代文阅读部分几乎无有这样“引人注目”的课内考查了,不过千万不要忘了,要做好试题,没有高中语文知识的积淀是万万不行的。比如2015年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一《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第三题,要求指出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则必定要明确“类比”的概念及作用,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业已接触过这个概念,就在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以宋玉、范仲淹的苦读,斯陀夫人的贡献等类比推出居里夫人的相应特点;与之类似的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将“他植者”害木离性的种树方法与下文“好烦其令”的吏治进行类比,以推出作者“革除政弊”的观点——如果对这些内容不熟悉,那末何谈做好这道题呢?其实,每一道题多少都有你知识积淀的“影子”,如果只掌握了十之五六,想来,高考自然只能看“天赋”或者运气了罢。

现代文阅读如是,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做了这许多历年高考真题,以及这一届各区县的一模卷,你应该清楚地发现,课内古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各种文言现象,“或显或隐”地呈现在试题中了。还是以2015年高考为例,文言文阅读一关于《隋书》里一篇讲 “梁彦光”的人物传记的第一题,要求解释四个加点字,其中三个“兴、分、质”的意思课内都学过,分别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如果熟练掌握,那末就能正确回答;而如句译题中,“于”领起的介词结构后置,以及“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是我们经常训练的句式,也是该句翻译的得分点——这些就是所谓与课内结合的“显性”部分(其实,其他试卷常见的还有关于虚词和文言句式的选择题,选择项大抵不少就是出自课文中的原句),至于还有一些“隐性”部分,则是渗透在对选文及其相关题目的阅读理解之中了。不管怎样,唯有扎实的文言功底,加之复习到位,读文做题才会得心应手,甚至一马平川。

至于作文方面,也须问道于课本。因为高考作文以议论文写作为主,故而有两点实在可为。其一,是熟悉课文中议论文的逻辑谨严的行文结构和运用合理的论证手法。比如韩愈的《师说》,从行文结构来看,首先提出“学必从师”的观点,在论证部分主要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士大夫之族自恃高贵而耻学于师,对比“圣人多师”。而在论述前者之时,又进行了纵向比较——“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以及横向比较——“爱子择师,于身耻师”、“巫乐百工,不耻相师,士大夫族,群聚笑之”。于该文的其他部分,还有例证和引证,可以说《师说》就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的范本了。你是否这样想过,议论文练多了,可能会对自己熟悉的格局生厌,甚至觉得陈旧而有所怀疑——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直按照原来习得的定法来写,的确较难突破自我。所以,不如多看看课本中的《师说》、《劝学》、《拿来主义》、《未有天才之前》这样的议论性的佳作,或许可以谋其神韵,出手更加自由流畅些。其二,是对可以化作议论文中的典型素材的课文做到“如数家珍”,以期学以致用,对于不停追求事例出新出奇的大众想法,回归课本,选择恰切的素材这种“反弹琵琶”的做法,说不定也有奇功。至于举例,以免繁冗,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综上所述,希望你明白,“回归课本”并不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高考就是对于高中三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回归课本”不是一种落后的做法,较之于一套套试卷练习应接不暇的“热闹”,回归课本倒是务实迎考的更好选择;“回归课本”大略也不是一种容易的做法,因为需要静心凝神,踏实地坚持才能看到效用——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那末,结果只会是前功尽弃罢。当然,我非是说只要回归课本复习,便能在考场上稳操胜券——在做好这个根本的同时,也需要课上认真听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总结以及答题思路的分析,此外还要完成有针对性的复习练习等等。至于如何安排,则要以自己适宜而定,总之,回归课本是我建议你在接下来的阶段于语文复习上做好的事。我知道要“对付”四门功课,于许多同学而言会有“心力交瘁”之感,不过千万不要因此而乱了方寸,唯有定下心神,尽快确定最后阶段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复习方式,并坚持每日践行,相信自己会看见进步,同时也会积聚信心,这样下来,我想,高考成功亦是指日可待了。

我一直期待着你投入到一种专注自我的学习境界中去,不为外物和内心打扰,以此求得正觉、智慧。嗯,预祝后天开始的第二次十三校联考,你能发挥顺意罢。

是的,我一直在。你便只顾带上勇气往理想进发罢!

 

祝平安喜乐  静心且精心于复习

 

开开

2016315午后于金中园

  评论这张
 
阅读(18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