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信寄心意共成长(2012年“黄浦杯”长三角“成长纪事”征文,《我这一年半》修改稿)  

2012-05-20 08:22:04|  分类: 教育论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信寄心意共成长

金山中学    戴文开

 

2010.92011.12,那些男孩女孩告诉我,我是真实地活着。”

这是在我的第二轮教学的半程,在结束加一分班,告别这群善良可爱的学生后翻看起他们曾写与我的一封封信时,开在我心里的最美好的句子。若叫我在孤独中静默地回想曾经的过往,可能无法将那些喜悦与哀愁拼接成一部留给青春的电影,唯有当这许多年轻的魂灵在时间的流波里沉淀下自己动情的心意,化作字里行间的温暖记忆,才是我活着的最好证明。

过去的坎坷是能够过去的

“在与你们邂逅之前的我的第一轮教学中,执初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我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经验的匮乏而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再加上一些曾令我颇感无奈的事情的发生,所以我背负着失落的枷锁跌跌撞撞走完了不怎么顺利的前三年。虽然在旁人看来我已经很成功了——既是上海作协中学生创作会指导老师,又是区青年教师教科研骨干班、语言文字骨干班首批成员,三年中个人和指导学生获得的各级各类奖状近三十张……只是不曾料想种种的磨难来得太早、太凶猛,我竟被击倒了下去。当然,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也一直在反省与思辨,摸索着那个黑暗甬道里通往光明的出口。那么,也许你们会问我找到了么?我想微笑着告诉你们,在邂逅你们的第一天,我已冲出了那长长的黑暗,满怀自信地来到你们面前。”

——《且行且珍惜——致王燕、胡昕、陆晓怡、胡梦霞同学》

我在上一轮教学中有过不顺意且颇为无奈的经历,这种苦痛时时催逼着我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钻研与提升自我。冲过了这段坎坷,现在看来,那种不幸却是促我精进努力的福祉。告诉学生们我不太成功的过去并非难以启齿,为的是让他们明白“君子知耻而后勇”是能够做到的,并且会有好的报偿。

一直觉得教师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也并非是单一的经验上的成熟,而是能够与学生一同成长,并且彼此都能将这过程中的点滴美好珍藏于心,那样才是最重要的事了。而事实上这一年半来,除了教学成绩令人满意之外,我更看重与学生们每一次用心用情的交流,而一封封的信记录下了心与心的共同成长。

成长的你们映证着我的成长

一、写作,必须以心来句读

曹淑勤: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我那篇改了五遍的作文,记得开开和我分享过你大学论文改了九遍的辛勤,我想我能体会你一遍遍修改作文的绝望和绝望后的重生,当你看着我最后的成品说:“我看你这篇文章也很亲切”,我一时语塞。一篇并不出彩的文章认认真真看过五遍同样应该也是一种折磨吧,可是你并没有放弃,而是一遍遍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在表达我需要另加修改一遍时有些局促和生怕我失去信心的神情令我倍加感动。在之后的一次七校联考中作文的失利是我们都意想不到的,你说:“或许还没有适应写议论文,写的时候有点慌是吗?我觉得之前那一篇修改的蛮好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没想到……”话还没说完你就先略显尴尬地笑了,你的表情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有点尴尬,有点不安,有点内疚……那一刻我心头百感交集,矫情来说鼻头一酸,当时心里就暗暗发誓,再也不要做出让你有这种表情的事,那是一种对自己谴责式的神情,是同样让我愧疚万分的神情……

我的回复:

关于你提到的修改了五遍的那篇作文,我也记忆犹新。已然觉得它承载着你高中时光里的一段情愫,值得留存于心。为着这篇文章能越改越好,你是付出了许多的心力。我为你认真修改的精神感到高兴,因为只要有这种毅力,以后写出好文章便不再是难事一件。而在你的眼中,从我指导的言语神态里能读出我微妙的心绪(此中的一些细节甚至是我不自知的,若要说来,当时我所想的大抵只是愿你好罢),说明你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姑娘。我觉得若能怀着这样一颗细腻的心来体味世间种种,在时光的隧道里行走着的你终会懂得生活与品味生活,即使没有诗情画意的文笔,也能写下最温暖美好的情感。到那时,如果你记得我,愿意再拿给我看你的文字,我会心生欢喜。

感谢这个孩子告诉我,我是认真地面对着他们,面对着我的教学。

其实,与其说是我指导了她,不如说是她的认真用心指引着她自己往更好的方向迈进。所以,是的,无论是曹淑勤同学那改了五遍的作文,还是提笔写下此事的这封信,都是用心写下的文字,是让我感动的源泉。我一直深信,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美好的,而每个人用心写下的文字亦是如此。我是真心欢喜着曹淑勤和其他所有年轻生命用心写下的每一个字,因为我读到了这个年纪的真诚善良、丰沛情感与奇思妙想——这些都是无价的,也无可取代。我自始至终是这样觉得。年华会走向老去,但文字会如相片一般将最美好的自己与最珍贵的情感存留下来,化作了一种生命的纪念。所以在青春的年纪,用文字捧起自己全副的浪漫情怀,那即是换得了一种温暖的存有。将她安放于心,便有了更多的勇气向前走去罢。

二、审美,让青春欣赏更多风景

庄紫琼:

    谢谢开开老师这一年半的辛勤教育,你的认真一直感化着我。我的同桌(詹博雯)说,你是一个和其他老师不同的人,其他老师大多都是以教而教,而你则以一种真诚的心启迪学生,让学生感悟人生。我想是的,如果你以教而教,就不会给我们推荐电影,就不会给我们推荐书籍。你推荐的每一部电影,我都认真地记着,虽然现在没有时间,但是我以后一定会看。现在的大多电影都是以商业为目的,的确很好看,但不是精神上的喜悦,真正的好电影都是那些在人们心中能引起共鸣的。

我的回复:

谢谢你对我的肯定,你若能将我推荐的电影和书籍都认真看完并写下感受,这会使我更欢喜的。你也发现了,我推荐的文学、影视作品都不是当下的,甚至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似乎缺少了点与时俱进的精神。但我相信,聪明的你也看到了现实——在这个有些浮躁的时代(这是很多国家在某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由物质与精神矛盾等诸多内外因素共同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倒退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体的人或事),就文学艺术领域而言,成为经典的可能性相比之前已经削弱了几分(当然,这样说必定会遭来时下那些信仰“生产出来的即是经典”的人们的诟厉)。文学作品和电影大都成为了提供娱乐的商品,用金钱才能衡量它的存在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比较成熟的审美思辨去加以看待区分,切莫人云亦云,跟随“潮流”而盲目溺于诸如“视觉产生的饕餮、恶俗孕育的快乐”的泥沼之中。

感谢这个孩子告诉我,于应试之外,我在拓展着他们的文艺视域,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

我觉得,审美情趣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品位。我们不应给学生于潜意识里灌输“世界只存在于课本中”这种有失偏颇的思想,因为课本知识实为构成我们个人总知识体系的一个分支罢了。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的桎梏,去欣赏这世间的种种大美。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的《大西庇阿斯篇》中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竟是“美是难的”。于现实而言,我们须教给学生的是去发现与判断“什么是美的”——这大抵是从玄虚的精神层面回到实在了罢。穿梭于文学著作的字里行间与经典影片的光影时空里品味人生百态,徜徉在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所构建的视觉天堂中领略多彩风情,聆听这有如天籁的音乐与动人心扉的戏剧,欣赏那灵动洒脱的舞蹈与静默思索的雕塑……若有意识地于教学中渗透这些审美教育,让学生多多亲近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思想,在大开眼界的同时能自觉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审美能力,而对打造未来自我的气质魅力有所裨益,也可看作好事一桩了罢。

三、良心,用来坚守一方净土

宝童:

开开老师,如此感谢你,以至于分离也如此艰难。短短回忆了一下与你在一起的过程,大的,小的,尤其是那次复旦附中的小行。我所庆幸的是,很少有人见过那样“较真”的您,真的很喜欢。会好好深留您给我的东西,会好好想念您。

曹淑勤:

记得宝童她们和你一起去复旦附中的那场讲座,你漂亮的反击被她们用手机记录下来与我们分享,那位狂妄的老先生说:“如果每位教师都像我一样,那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我想说,能有幸受到开开的倾囊相授,我的语文有希望了,感谢让我在最美好的花季遇见这样一位还会有羞涩,还会放得下自己的老师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好朋友,中国的教育不是靠吹牛皮吹出来的,而是靠心与心的坦诚相对才能得以进步的。

我的回复:

与曾经顶着教授光环的此君相较,我只是初出茅庐,确实卑微得很;我也很愿意与他交流文学或应试作文的事,以使我更好地教书,培育好我的学生。但是,有一点是不能抛却的,我须为之坚守而努力——那就是良心。我之所以有勇气站起来挑战这个话语霸权者,只是因为我不想看到有任何一个年轻生命在此君对教育、对教师等一系列的无端抨击中改变自己的基本道德观,颠倒黑白而使之陷入深深绝望与莫名憎怒。若此,便必然使得作为在场的任何一名教师愧怍终身——不仅是对被扣上莫须有帽子的懦弱默许,更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光明人生之大憾。如果说关于他那些夸夸其谈、逻辑混乱等错误还能够以一颗包容之心对待的话,那么,最基本的道德便定是要辩个明明白白了。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善恶之分,一切的底线,就是我们的良心!

我相信,多年之后你们接触了社会,踏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会认真地做人与生活。那颗良善之心,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别人,哪怕只能换来小小的一点幸福,抑或求得一份心安罢。

感谢这两个孩子告诉我,在课堂以外,我也是用良心守着他们,守着内心的一方净土。

也许那天发生的一切又回到了我十年前的青春年少,那时的我同样如此激情满怀;之后似乎渐渐少了些硬气,多了些柔和。这十年的磨砺使我明白,原则以外的事不必太硬气,应多为他人着想,而关于原则的问题,这辈子无论如何是要坚守不放的。而今,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于我自身之外又多了一份终生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坚守一方净土。可能教育、教师等诸多人事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个娑婆世界本无什么完美可言),但是我们应该更积极地面对才是。如果连我们心中那方小小的净土都湮灭在尘坌中,那么,这个世界会好么?

四、情谊,拼成生活的完满

奚悦晓:

不知老师你是否还记得,6月末的那天早晨,我在办公室哭得稀里哗啦的情景……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实在是不太成熟,甚至有些意气用事。幸而身边的同学们包括老师你一直在开导我,安慰我,让状况百出的我能够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不能说走得完美,但至少没有什么遗憾。这次的事情亦是如此,记得你在那天早晨说过“要相信,这件事一定会有转机的。”我不知道那时的你为什么这么肯定。但它确实如此。仔细想想,这个转机不是我,也不是她,而是一个叫做“宽容”的词语。这样一件事情,让我真正理解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真的不知道,如果没有当初老师你劝我的那番话,这件事现在会演变成什么样,但我想,一定不会解决得这么快,这么圆满。所以,想借着这封信,将满腹的感谢化作两个字,真心地说一句:谢谢。也代她说一句:谢谢。

我的回复:

关于刚开始的我的询问可能是出于作为教师的责任,毕竟这样的状态一定会影响你全天的学习,所以作为你的老师就要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当得知发生的事以后,我觉得不能含糊地安慰几句了事。我是想让你明白,爱的情感不仅需要感性的热烈,亦需要一份理性的勇气。敢爱敢恨不是一种高明的境界,因为这样的感情到最后大抵要承受支离破碎的结局,且会使自己遍体鳞伤。一个人在情感上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份爱的担当。这不仅是指在旁人无法感受到你心中的苦痛时,所有一切都必须由你独自承担,更是指当这份情感流浪的时候,你能勇敢地将它寻找。当然,能找回来是最好的事,若寻而不得也能问心无愧了。关于这次友情世界里的地震,你或许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若只等着对方回心转意,向伤心的你赔礼道歉的话,十有八九是一种空想。没有人不要面子的,于这般青春年纪的你们更是如此。况且若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上想想,难道她就没有为这份友情的轰然倒塌而痛苦过么,你也清楚许多事是否发生过她只是蒙在鼓里,听旁人说说罢了,但人的心理定势就习惯往坏处去想,所以她何尝没有为此受伤呢。于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先跨出这一步,走到对方的心房前轻叩门扉,为这份友情勇敢地放下世俗的面子。我说“这件事一定会有转机的”,不仅因为从佛学的角度讲,善良的人即使路经坎坷也终会有好的报偿,而且我相信,你是个重感情的姑娘,一定会珍惜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情感,这份多年守望着的友情你绝不会轻易放弃。虽然我无法做别的什么来帮助你,但想着把这份希望全副地交与你。相信无论之后会发生什么,你都会成长的,这便是一桩好事了。

感谢这个孩子告诉我,于生活之中,我珍惜着情谊,并将这种珍惜真诚地交给他们了。

我坚信,在这个尘坌之世,许多事物都如梦幻泡影,不能久长。唯有亲情、友情等等的真情实意才是我们此生的温暖与快乐的源泉,也是我们活过的最好的证明。人的一生本就是短促的,不应在不真实的物质生活中溺亡(这样的人生比及其他存活于世间的生命又多了什么意义呢),而是努力使爱你的人与你爱的人因为你而感到幸福,而这一切就源于你对这些情感的珍惜。当然,感性与理性并存才是真正的爱,懂得了这样去爱,那些情感才会更好地安放于心,不再离开。

告别的信却并非为了告别

你也许曾经写信给我,也许没有,但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心意,和你的生活的衣袖上爬满的烦恼。因为现在的你,就是十年前的我啊。我也许给予过你一些建议,也许没有,但我真是想你好的。虽然无法用内心仅存的一点罗曼蒂克给你带去光明与希望,或是孤胆英雄般地紧紧拉着你的手冲出现实的种种封锁,我愿你能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精进努力去有所担当,不断成长。请你相信,没有谁会一直陷于不顺意的泥淖中,只要你问心无愧地认真对待着每一天的生活和与你有交集的每一个人,很多事情都会有转机的。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致(4)、(5)班同学的情简》

这是我写与他们的最后一封信里的一段文字,现在读来依旧会怀想良久。而此时此刻,这一年半的近三十封信正安静地躺在我的手边。我可能会再次念读起它们,回想着彼时彼刻他或者她将信交与我的那个情景;也可能不再展开它们,因为那些字里行间的美好,早已安放在我的内心了。这些我所熟稔的年轻魂灵将全副的真诚情意与过往的点点滴滴的记忆嘱托在每一行用心写下的文字里,让我更有信心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继续勇敢地走下去罢。我也愿自己能与每一个花样年华的生命共同守望着朴素、坚毅而美好的情感,在精神上相伴而行,共同成长。

 

在未来所有的一年半里。


写在最后,写给自己,写给未来

我始终相信书信这种满载深情的表达方式即是我和学生们结伴而行、共同成长的一位温润平和的引导者。回首执教的最初几年,一直忙于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自己作为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于学习之外,好像也被许多困惑烦扰着。而书信即是溶于生活之中又超于现实之外的一方净土,让疲惫的我和学生们能够安静下来,静静聆听彼此的心声,这种情感上的平等是我们在交流中最需要的。在此基础上,我能够将一些与学生当面无法说清楚的关于他们遇到的学业或是人事上的困惑在自己反复斟酌之后,化作字里行间的理性引导与温情鼓励,让他们明白在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刻,作为教师的我会在精神上相伴,并有所担当。看着学生们也能够用心用情地回应我,并且循着我指明的方向去尝试一些改变,我相信无论会有多少改善与进步,这种努力的心念他们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成长了;而我也努力践行着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一段质朴话语——“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直到今日,在教学上日益纯熟的我在与学生通信时,促使着自己用更加细腻丰沛的情感与沉稳沉厚的思想带着他们走出阴霾,迎来光明——此中对存在的问题的缜密思考也促进了我在教育教学上的进一步探索与进步。回首那一封封信,它们见证着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的修行之路,比之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全副心意当作一封信安心地交付与我的所有学生的成长。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每一刻,那是我真正成长的动力源泉和最好证明了吧。

  评论这张
 
阅读(262)|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