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上海市金山中学第十届教科研年会之“科研伴我成长”论坛交流稿  

2010-12-12 10:33:32|  分类: 小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海市金山中学第十届教科研年会之“科研伴我成长”论坛交流稿

戴文开

 

        大家好。   

        我觉得教学和科研是携手并进的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科研,以科研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展开。我曾经做过两个课题,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获得08学年区中小幼德育论文一等奖后进一步延伸为区级课题;另一个课题是《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还是培养兴趣的随笔写作,都使我的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前者的研究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情感的凝聚促成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全情投入;后者的研究使一般学生渐渐不再惧怕写作,而优秀学生能从写作中寻找到自我,写出独特的个性和灵魂。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很多的收获,最后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自己教学实践的步伐。可以说是我与学生、与教科研共同成长进步的。当然,此中也得到了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老师的鼎力支持与悉心指导,才使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顺利发展,在此深表感谢。

        谈到研究学生,我认为这是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第一步。比如在课题《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走近学生,研究不同学生的写作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成长。除了与学生个别谈话,予以鼓励和写作方面指导之外,与学生的通信也是我经常做的事——使那些没有时间与小作者们当面交流的文章,或一时半刻无法讲清楚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或对于写作的一些心情体会,在我认真思考之后,通过书信的形式写下来告诉他们。我将赞赏与建议、温情与思辨糅合起来,使作为写信对象的同学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我的真诚之心。随着通信交流的深入,一些同学也开始向我倾诉学习上的烦恼,我继续着与他们的真心对话。我相信这是进一步研究学生,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再次赢得信心的好机会。同时,研究学生也使我能根据他们的写作能力及特点进行必要的分层指导:对于占最大比例的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我通过对他们文章仔细地提出修改建议及耐心地提供帮助后收集整理成文集,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文字和心灵的平台。我在08年将本班每一个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汇编成11万字的文集《生如夏花》印发给他们,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表情达意有了成果,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回报,有助于改变写作的畏难心理。对于一些文采较好的同学来说,我则极力推荐他们登上更高的写作平台来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比如,093月,有三位同学同时进入了上海作协对接“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的中学生精英写作团体。同年8月,又有三位同学的小说共同发表于《西部银河系作家大型文学半月刊》上。总之,我相信通过研究学生,真正走近他们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谢谢大家。

 

上海市金山中学第十届教科研年会之“科研伴我成长”论坛交流稿(修改稿)

 

主持人:戴老师,作为一名进校刚满三年的年轻老师,你已开展了两个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题,一个去年立项的区级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另一个是参加区级科研骨干班时立项的《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请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教科研的?

作为金中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对教科研的认识,也与许多一线教师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敬而远之到逐步走近再到亲密接触的过程。过去我对教科研的认识,不是觉得太高深,离课堂教学太远,就是觉得太简单,只是一些经验的总结、文字的堆砌。随着教学生涯的深入,我渐渐觉得:教学中处处有科研,科研能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无论是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还是培养兴趣的随笔写作,都使我的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前者的研究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情感的凝聚促成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全情投入;后者的研究使一般学生渐渐不再惧怕写作,而优秀学生能从写作中寻找到自我,写出独特的个性和灵魂。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很多的收获,最后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自己教学实践的步伐。可以说是我与学生、与教科研共同成长进步的。当然,此中也得到了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老师的鼎力支持与悉心指导,特别是人力资源部在推动我们组本研修、青年教师研究会工作中的“循循善诱”和“步步紧逼”,才使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顺利发展,在此深表感谢。

 

主持人:在你的教学指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非常浓厚。据我所知,你任教的2010届中有三位同学同时进入了与上海作协对接的“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的中学生精英写作团体。另有三位同学的小说共同发表于《西部银河系作家大型文学半月刊》上。请你谈谈你是如何研究学生和学法,使他们爱上语文学科的?

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的科研必须立足课堂教学,除了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学法。谈到研究学生,我认为这是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第一步。比如在课题《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走近学生,研究不同学生的写作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成长。除了与学生个别谈话,予以鼓励和写作方面指导之外,与学生的通信也是我经常做的事。我将赞赏与建议、温情与思辨糅合起来,使作为写信对象的同学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我的真诚之心和引导之意。随着通信交流的深入,一些同学也开始向我倾诉学习上的烦恼,我继续着与他们的真心对话。我相信这是进一步研究学生,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再次赢得信心的好机会。同时,研究学生也使我能根据他们的写作能力及特点进行必要的分层指导:对于占最大比例的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我通过对他们文章仔细地提出修改建议及耐心地提供帮助后收集整理成文集,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文字和心灵的平台。我在08年将本班每一个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汇编成11万字的文集《生如夏花》印发给他们,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表情达意有了成果。对于一些文采较好的同学来说,我则极力推荐他们登上更高的写作平台来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而我自己也在这种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我的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我相信通过研究学生,真正走近他们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谢谢大家。

  评论这张
 
阅读(273)|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