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阅读
语文组 戴文开
一、课程目标
通过开设这门课程,使学生打破语文课本知识机械学习的局限,去真正了解在课本中出现的代表着某个时代文学特征的优秀作家,在强调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其具有代表性与深刻意义的作品进行深入探讨解读,使学生在自读互研与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中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味;同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国内外经典的电影作品,通过视听感官与情感思维的同步“阅读”审美,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影片所展现的人生百态,并积极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契合点。
二、课程意义
1、在当今应试教育作为主导教育模式的情况下,语文的教与学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机械地完成教或学的任务,这使得大家对于文学的兴趣淡化,从而使得自身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也逐渐趋于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又无法自主判断每部作品的价值意义,故一部分“文学快餐”已经成为学生平时的阅读主流——这些所谓的“作品”不但没有审美意义,反而还可能遗毒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开设“品味阅读”,意在使学生去发现文学之美,走近优秀的作家作品,拓宽文学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审美品位。
2、电影是文学的一种鲜活的表现形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生活模式中,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阅读时代”,进而成为人们更为愿意接受的“阅读”方式。当然,在浩瀚如海的电影作品中也是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应当精心筛选。通过向学生推荐观看一些广受好评的电影佳作,使其能有机会体味世间百态,在思索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奋斗理想、思想性格与行为操守趋于理性稳定。
三、课程内容(注:因为介绍的篇幅有限,故电影作品名称在此不一一罗列)
第一讲 况味人生的短篇奇葩:莫泊桑和19世纪后半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二讲 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三讲 俄国的“人间喜剧”:契诃夫和19世纪后半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四讲 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和现代派表现主义
第五讲 心灵的完美诠释者:茨威格与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小说
第六讲 美丽纯净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和湘西风情小说
第七讲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与她的回忆性小说
第八讲 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杨绛和她的回忆性散文
第九讲 沉睡在康河的柔波里:徐志摩与浪漫主义新诗
第十讲 诗在诗外,笔有藏锋:臧克家和现实主义新诗
第十一讲 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潮
第十二讲 乘着歌声的翅膀:肖复兴和他的音乐小品
第十三讲 用生命来写作与生活:史铁生与他的抒情散文
第十四讲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和他的哲理散文
四、安排形式
形式:
1、专题讲座:以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主义作为专题,由教师介绍有关知识(包括作家生平、作品写作背景、文学流派的相关知识等),学生自读互研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自己思考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作品情感主旨、现实意义、写作技法等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心得体会并当堂与教师、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2、自由阅读:由教师带领学生去阅览室阅读文学书籍,对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合理引导,要求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下次课上进行交流。
3、电影赏析:欣赏国内外经典的电影作品,学生撰写影评并在下次课上进行交流。
安排:
每个学期有32个课时,全部课程用两个学期完成,每个学期完成7个专题,观看3部影片,自由阅读4次。每学期期末学生须完成1篇主题研究小论文,3篇影评和4篇读书笔记,课程结束后教师编辑整合学生研究评论集。
五、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讨论的表达能力,撰写评论的表达能力,课程自读互研的态度等等。同时以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学生素养与能力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提升度。以优秀、良好、一般、须努力四个层次加以评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