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遗憾的课堂——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思考  

2009-12-18 10:46:03|  分类: 教育论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遗憾的课堂

——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思考

金山中学语文组   戴文开

 

在我的阅读视域和经验历程中,我个人觉得,古往今来有很多研究者(具体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称呼当然也各不相同,但此处姑且就这么统一着叫吧)谈论以及著述的多是“理想”或“理想化”的事物,而少有人去触及“遗憾”的伤疤。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他在该书中表达的理想是:如果能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理想的国家。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知他的构想非常美好,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趋于臻美的境界。但是,“理想国”终究只是一种精神国度中的完美,并没有(甚至可以说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这对于柏拉图本人和从古至今都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们而言,是不是一种遗憾呢?诸如此类的光大理想而隐逸遗憾的,应该不在少数罢。

当然,理想不只属于那些研究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甚至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一种理想或者理想化的信念存在。但我认为,我们更不能忽视遗憾的存在——那些可能处于我们理想巨塔之下的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甚至只字不提的既定现实。

还记得在念中文系时,曾经读过现当代学者、作家耿庸先生的一部评论兼回忆性文集——《文学:理想和遗憾》。大抵讲的是希望通过他六十年来的研究积累向读者去阐释和进一步夯实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同时也寄厚望于读者能够读懂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曲折、坎坷。这本书虽说和我所学的专业相关,但并非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理论著作,甚至在此之前我对耿庸先生都不甚了解。我至今觉得,他和这本书带给我更多地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动。回想当初,我是怀着激动地心情打开这本书的,而阅读的初衷很单纯——仅仅是被这个标题所吸引,它真实坦诚地揭示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与之共生共存的文学精神的发展历程——充满理想和遗憾。好一个“遗憾”啊!仔细想来,我们一生中都有很多的遗憾。虽然那可能不是站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悲天悯人的苦苦沉思,但至少提醒我们不忘在前行过程中时而停驻脚步,静下心来,认真自省一番。

我很喜欢荀子在《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作为一名高中语文青年教师,“日参省乎己”可谓是实实在在必须做的功课。学生时代的自己或许只需反思如何将一些做错的题目弄清楚,通过自身努力将这些“遗憾”弥补上,就能取得成功;但当我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教师”的特殊身份使我开始明白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是要“成就他人”——一群处于花样年华的年轻生命,而难点在于使他们成功远比我在学生时代自己争取成功要困难得多,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很多老师所说的“百分之百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相等的回报”的现实。由于欠缺经验,在教学上留给我的大大小小的遗憾有很多,不过认真想来,这一切绝非什么坏事,因为我是有信心、有能力将这一次的遗憾转变为下一次的进步的。回顾自己两年半来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遗憾与点滴的进步交织在一起的。特别在课堂教学环节,这一切诠释得尤为突出。

还记得工作后的第一年在“课堂教学自身分析”中自己写道——

“谈到课堂教学,我体会到了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自己正在逐渐进步。心理学上,把情感的功能分为六种,分别是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就以情感的感染功能为例,它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不仅能自身感受到产生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西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empathy)。’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自身必须树立深厚的情感意识,并能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并对其进行正确深入的解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比较好地做到了把激情带进课堂,这也是我课堂教学优势所在——我一直是把握着课文内容所折射出的情感来讲课的,通过讲课过程中的‘以情动人’,来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情感,使他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在课上,我的教态自然,始终带着饱满的激情与热情,通过语音的高低起伏的变换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诠释与传递给学生。对于课文的讲解,我尽可能地做到详细和生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研读学习课文中,用真心真情去接近与接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精神的内核。”

但到了第二年再写分析时,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遗憾使我深深感到从前自认为是“自身优势”的“情感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罢了,必须将其推进到实质性的“研究好课”的层面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两年来的讲课实践,我深深感到仅仅依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高中学习的最终考核是高考,所以现实情况是,学生会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容易提高成绩的学科上,语文相对而言并不在此范围之内。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效率便成了一个难题。通过其他老师的经验点拨以及自身体验,总结出了学生在一堂课中在知识能力领域与情感领域内能得到积极体验与提升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提升40分钟的课堂教学‘魅力’。按照这样的标准,我目前的讲课离‘好课’还有不小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比较中规中矩,而缺少了新颖之处,没有很多教学亮点这是我今后必须努力改进的地方。我上完每堂课后,都会认真写下教学反思,指出优点与不足,从而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思路来。我也一直积极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实验,找出能契合学生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合理的教法。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时间如流水般悄无声息地淌过,但我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点滴成长。从任教高一高二直到现在任教高三,压力在不断增强,而我也不断精进进取着。现在,我在课堂教学中依然还有不少遗憾,但是这种遗憾可能不像之前那样让我久久沉浸于难以平复的心情之中了,而是用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在遗憾中寻找成功的契机。

比如在今年十月中旬的由人力资源部专家领导、语文组组内教师,以及其他组室部分青年教师旁听的一节《材料作文“高考加分”讲评》公开课,就是一节让我留有遗憾并且收获很多思考的课。可能有人认为我在作文教学上必是得心应手的,原因是我热爱写作,勤于笔耕,并且在这两年也指导了一些学生在写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而我本人也有幸被上海市作协聘为“文学百校行”创作会这一对接“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的全市中学生精英写作团体的指导老师——这一切似乎都是我能上好作文课的有力证明。但我想说,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的作文教学)是有别于“文学创作指导”的,前者必须考虑学生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在限定时间内的授课效果等诸多方面(至于两者相比的其他不同之处,在此暂不赘述了)。为了这节课,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虽然没有选择借班试讲),教案也数易其稿,得到了教研组长等资深老师的认可。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是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展开,起初一切很顺利,学生都较快地进入了我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但我渐渐感到时间似乎估算不足,由于这节课本身教学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一重要的写作教学训练的步骤上打了折扣,没有真正实施到位,也为这节课留下了遗憾。当然,我在第二天的课上弥补了这一环节,学生的反响不错,也算失而复得吧。但是,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明确了要把握并突出一节课中真正的教学重点,学会理性的取与舍(虽然在情感上还是会有些不舍,总想让学生再多学一些东西),对于相对次要的地方只要简单讲解即可,或是有选择性地将其中的一些作为下一次作文讲评时的教学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授课效率,“一课有一得”的理念今后一定会深入到我的教学中。

台湾著名画家、作家刘墉先生曾在一篇哲理小品中曾经提到:法国一代歌后,被国家授予“终身成就大奖”的伊迪丝·琵雅芙在自己临终前最后吟唱了一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即《今生无悔》)。我想,每个人何尝不能做到今生无悔呢?我们虽然无法做到完美,不能用“完美”来阐释“无悔”,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已经存在的种种遗憾,并深入思索遗憾背后的问题,用进取心与智慧填补前行路途上的洼地,我们同样能收获无悔的人生。而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能不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从容稳健地从遗憾的课堂迈向成功的课堂!

 

  评论这张
 
阅读(253)|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