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开的博客

我们的相逢中,天意常在。

 
 
 

日志

 
 

让我们一起编织文学的未来梦——2010年4月在作协会议上关于文学社的发言稿  

2009-11-20 10:16:55|  分类: 文学百校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让我们一起编织文学的未来梦

——20104月在作协会议上关于文学社的发言稿

 

上海市金山中学   戴文开

 

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出席这样一场盛大的文学交流活动。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是千千万万对文学充满热情与希冀的朋友们中的一个。我记得中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这样来论述文学的——“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的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这一番话在今天看来依旧能诠释出文学的精神内核,展示着文学的魅力所在。

我在念大学时,曾经“忧心忡忡”地向我的写作老师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去认真剖析、研究我国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都在为此而做学问、写论文,那么文学本身该如何继续发展,还有多少人能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呢?”她的原话我不记得了,不过,是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回答——大抵好像是说“文学就像奔腾的河流,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涌现,不必担心它将停滞不前”。

当我向自己的学生生涯挥手告别,转而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时候,心中的这个结就慢慢舒解开了:我发觉现在在高中求学的这个群体——这些被称为“90后”的孩子们,其中有不少对文学和文学创作是有好感的甚至是充满高涨的热情的。虽然社会上对“90后”的诸多评价表现出不尽如人意,而我作为“80后”的一代也无意于褒贬这些只比我小七八岁的孩子,我只是觉得应该对他们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像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在《〈宽容〉序言》中表示的那样。就文学创作而言,我认为充满热情就是进行自觉创作并写出好作品的重要前提和良好契机,虽然眼前这群孩子们的文笔可能还未达到精纯的境界,甚至看来稍显稚嫩,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冀的开始,在他们的身上,未来种种是不可限量的。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我又感到了一种压力的迫临。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如何将学生的创作热情转化为笔下真诚的文字,如何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时间和实践的打磨中稳步提高,如何指引他们走向真正的文学之路——这一切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很荣幸,我在工作第一年就进入了学校团委,分管我校的太阳风文学社。这份荣幸使得我在“语文教师”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文学社指导老师。我很珍惜这个属于文学的工作,它使我从一名单纯地致力于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角色中有时间抽出身、静下心来,走向另外一片天空。而在这片天空下,我和这些“90”后的孩子们开始编织属于我们的文学的未来梦。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不错的。刚接管文学社的我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了。曾经的我也是太阳风文学社的一名成员,回想那时自己和同样爱好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对文学社充满的期待,现在便也转为了施加于身的一份重要的责任——这个文学社树立了我的文学信仰,滋润过我的写作灵魂,现在我该怎样将这份“润物细无声”带给我的学生朋友们?很高兴的是,我并不是独自在这条托起大家文学创作希望的小径上摸索前行,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处在花样年华的个性鲜明而又充满思辨的年轻生命——聪明乐观的俞梅、认真负责的陆迎迎、行事沉稳的余斌、多才多艺的汪颖霞和夏玲……是他们构成了现在太阳风文学社最初的核心团队。通过大家的努力付出,团结协作,为之后几届社团工作的衔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文学社新成员的招募面试活动,我们发掘了一批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有潜质的同学。部分同学在初中阶段已经获得过市、区一级的作文比赛大奖。但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我也发现了一点问题——有一些同学是有很高的写作天赋,但对“文学社”似乎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们觉得写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与文学社团是无关的——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似乎有些矛盾,因为写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心理的重要本源之一便是出于内心情感抒发表达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通过读者对其作品的审美与接受才能得到完整实现的。作为文学社这样一个以文会友、志同道合的群体,理应是对同学们文学创作价值进行肯定并促进其在写作能力方面逐步提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目前的想法,并通过文学社自身的改进与优化效应来带动一部分同学的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融入文学社这个大家庭,并能带给彼此温暖,共同成长。

一个文学社的根本所在可以说就是它的社刊。每一期社刊不仅是文学社成员们作品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同时也是激励更多的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来抒写性灵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太阳风文学社的社刊名为《晨曦》,它寓意着远方那屡文学的曙光正向我们发出召唤,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回应这种召唤——经过我与文学社核心团队的共同商议,决定文学社第一个并且是最重要的改进就从《晨曦》的编辑制作开始,对其进行一些优化与创新,用一本制作精美、用心良苦的社刊交换那些原本对文学社没有太多兴趣的同学们逐渐产生的认同感,并且在此基础上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美文与大家共欣赏。经过在同学们中抽样调查的反馈情况与核心团队的设计方案相比照,我们决定今后的《晨曦》采用32开取代原先16开的规格,而从30页扩容至80页左右。同学们似乎对原先社刊的样式有了一种审美疲劳(心理学家曾经证明,事物的外观常常决定了人们是否会对之有进一步接触与探求的渴望),而改进后的这种形似于“口袋书”的社刊可能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社刊的一次重要革新。还记得,我念高中时,《晨曦》还只是一份小小的报纸;我念大学时,它成长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社刊;而现在,我希望通过这次改变能使之成为在同学们之中经常翻阅的流行读物——而后来事实也基本印证了我的想法。与此同时,无论是文学社成员还是其他同学,投稿的数量逐渐增加了。尤其可贵的是,以陈江飞同学为代表的新疆班的同学们也开始积极投稿,这为我们的《晨曦》带来了一种新气象。陈江飞同学本人已在市、区级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他和其他新疆同学们的文字质朴纯净,风格大气,意境开阔,使一小部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同学们开始沉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心理及写作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样式的改变、内容的增加只是《晨曦》的一次改进的话,那么,《晨曦》电子书的出现可谓是太阳风文学社历史上的一次创新与突破了。纸质刊物虽然便于同学们的阅读,却不便于保存。有一些同学想把发表了自己作品的那期刊物收藏起来,作为对于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这个美丽的心愿却可能因为刊物的不慎遗失或在时光的催促中书页泛黄衰老而不能圆满。像很多热爱创作的同学一样,这种遗憾曾经一直拥抱着我,不肯离去;而今,我们将在网络世界中风靡的电子书邀请进入了我们文学社的世界,遗憾便也悄然离去了。所谓的电子书即是将纸质刊物电子化,以文章为主体,辅之以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我们在电脑前享受一场属于文学的视听盛宴。可能“盛宴”有一点夸张了,但至少电子书能把属于我们的文字长久地保存起来,在某一时刻静静阅读,跟随着时光流转,轻轻回到自己的文字中,品味这份独特的记忆。通过大家的辛勤努力,《晨曦》电子书终于降生了,它就像文学社孕育的一个新生命,大家都深深地爱着它。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是,虽然电子书本身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将其融入进中学文学社团的理念并为此付诸实践而形成成果的,我们学校是走在全市中学前列的。《晨曦》电子书的诞生也进一步解决了阅读群体单一性的问题——只要你愿意下载阅读,它就属于你。我们学校有许多老师都成为了《晨曦》电子书的忠实读者,连我们的徐晓燕校长也赞叹说,“真地非常精美,为你们的创新和努力而喝彩!”而我一直觉得,当我面对这群为文学社的成长发展而尽心尽力的可爱生命时,心中有的是愧怍。我不知道怎样的回报才能与他们的付出对等起来,内心的千言万语最终只汇成了一声“谢谢”。我不会忘记,汪颖霞和夏玲同学为了第一本《晨曦》电子书的诞生而在周末忙碌到凌晨两点,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后来一次偶然打开我的博客,看见了汪颖霞的留言:“开开老师不用谢的,是你感动了我们。” “开开老师”是同学们对我的习惯称呼,我也很喜欢大家这样叫我,只是我怎样感动过她们,我却是说不上来的。要有,就不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所有文学社成员对这个团体的深沉无言的爱吧。

我时常在想,现在我们太阳风文学社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团结协作下已日渐走向成熟,这的确让人感到高兴。不过,成立文学社的初衷不仅是用文字来搭建同学们彼此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而且应该成为他们实现写作理想的摇篮,在写作中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最渴望的就是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对此,作为文学社指导老师的我责无旁贷。俄国画家勃留洛夫认为“艺术起于至微”,我觉得对于写作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我也不是什么作家或是文学创作理论家,无法交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技法,但我相信,同样对文学充满热情,喜欢写作的自己会在“至微处”带给同学们一些点拨和启示,从而激发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写作潜力。

与学生在写作方面的通信是我经常做的事。缘起是在去年夏天应语文教研组组长黄争荣老师之邀为参加“《中文自修》2008年上海市校园十大写手”比赛的沈蕾同学在“小说接龙”环节予以指导。沈蕾同学本来就是我们文学社的主力成员之一,自身的写作实力很不错,也有灵气。因为她不能随时上网,我无法在网络上与之进行实时交流,所以后来就想到了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我对她文字的阅读感受详细地写成了一封信,并提出修改建议。很高兴的是,沈蕾同学凭借自身实力与不懈努力走向了最后的成功,成为了“十大写手”之一——“清新写手”,为我们学校和文学社赢得了荣誉。对于我来说,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也认识到与同学们通信这种交流方式的意义所在——使那些没有时间与小作者们当面交流的文章,或一时半刻无法讲清楚的写作方面的问题,在我认真思考之后,通过书信的形式写下来告诉他们。我将赞赏与建议、温情与思辨糅合起来,使作为写信对象的同学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真诚的认同感,知道哪些是他的文章的亮点,同时也明了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使之趋于臻美。还有一些社员,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不知该不该放弃自己的写作爱好,在这个矛盾的十字路口间迷茫不决,我将心比心,同时用一个教师的思维为他们解开疑惑:在现在这个讲求效率因而显出几分浮躁的大环境下,一个人有创作热情,能静下心来写作,特别是已经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而融入生活之中,这是何等地难能可贵!但作为学生来说,学习也必须精进进取,其实它本身与写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不能兼顾两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写作而不是放弃写作,待学习压力减缓之后即可再操笔墨;或者是把写鸿篇巨制改为写短小精悍的文字,这就不用像孟子那样“舍鱼而取熊掌”了。通过作协举办的“文学百校行”活动,我已与本校及其他市、区重点中学文学爱好者通信交流近三万字,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同学在写作上的进步,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除了通信之外,我还将自己这些年的文章放在博客上,与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以及文学社的其他同学们一起分享。我共有两个博客,一个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另一个则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至今发布的文字共超过15万。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学生这样说:“以前认为语文老师很伟大,在作文指导上能说出一大套理论,后来慢慢才发现,他们只教学生写,自己竟然不写的。”面对这样的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免有些尴尬,但再斟酌反思一下,确实很有道理:人们常说“学高为师”,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学”在当代教育中已不单单是指“学问”,而更应是一种教师自身能力的体现。教师自己不写作,或是不善于写作,如何给学生以示范?当然,很多学生想看教师写作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求公平”的心理,这也无可厚非,而关键是,如果学生能欣赏到老师的优秀作品,读懂老师的文采与思想,因而由先前的“求公平”转为“想学习”的心理,这岂不妙哉?我很喜欢“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让学生读到教师精心写下的文章,就能激发起大家的写作欲望,之后教师的写作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另外,在我的博客上,特别是文学创作博客上的文章,并非篇篇都是现在的自己满意的,但它们都是我在写作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印证,从中能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而这些感受,同样希望看我文章的同学们能够体会到——用“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态度,辅之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必然能见证自己写作的进步、成长与成熟。以上这些体会,都是我在实践过程中得来的,很荣幸能有许多同学喜欢我的文字,并且我欣喜地看着他们自己也为着文学的未来梦而辛勤笔耕着。就2008学年度来说,文学社出现了新一批的写作能手,而我与自己所教班级的同学们也共同完成了11万字的随笔文集,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此中艰辛虽不言而喻,但同学们真纯的情感与飞扬的文采却也在此时化作了朵朵盛开的上品莲花,让人赞叹不已!

在此,我也非常感谢作协举办的“文学百校行”活动,通过“新创作网”等平台使我们太阳风文学社的努力与收获不再局限于校内,而能跨过地域的界限,与全市中学生中的写作高手们学习交流,一起携手并进。承蒙作协相关老师对我们文学社的赏识与帮助,至今已有六位同学进入了“文学百校行创作会”这个对接“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的中学生精英写作团体,走在了全市中学的前列。其中,俞佳、赵薇和骆杨磊同学都是我的学生,我深知她们能获得现在的成功是很不易的。台湾女作家吴淡如在一篇名为《拿出一万个小时来》的文章中强调了走向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持之以恒,而这一点,我在这三位同学身上看得清清楚楚。她们不是写作天才,却非常钟情于笔耕,且做到了锲而不舍。她们在平时阅读涉猎甚广,有意识地将古典与现代的文学精华兼容并包,又在其中探寻属于自己的缪斯女神,继而在时间的锤炼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读来都是赏心悦目且回味无穷的。而方一秀(现已就读于上海海事大学)、袁媛和喻申磊三位同学也是我非常熟悉的学生朋友,她们或精于理性思辨,或长于抒情遣怀,用自己的文字向读者诠释着她们丰富多彩而又趋于厚重成熟的精神世界。我相信,凭着对文学创作的一份执著热爱,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写作者进入“文学百校行创作会”,一同踏上明日的文学通途。

除了以上六位同学光荣地进入了“创作会”之外,我校其他学生也有多篇优秀作品分别发表在《新创作》文学电子杂志以及《西部银河系作家大型文学半月刊》上;太阳风文学社成为第一个进驻“新创作网”的文学社团;我也荣幸地被作协聘为“文学百校行”指导老师……这种种的成功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在文学的星空下用希冀和努力共同编织文学的未来梦!

最后,我真诚希望全市中学生朋友们都能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命、纵驰遐想、认真思考,欣然拿起手中的笔,将一个非同凡响的自己展现在文字和人生的舞台上。

谢谢大家!

 

 

20091120上午第一稿

2009126上午第二稿

  评论这张
 
阅读(132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